您好,欢迎进入
025-83600107
登录
|
注册
学科动态
学科动态
教学视频
教学空间
教材之窗
首页
学科动态
教学空间
教学视频
教材之窗
教研工作室
社区论坛
> 教研工作室
赵旭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赵旭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本工作室将聚集热爱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的优秀青年老师,围绕江苏省信息技术教材,对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进行实践和教学研究,根据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的教学新内容。并重点对程序设计在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与教法进行研讨,不断对教材、教参及教学素材进行改进与充实。探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与程序设计教学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吴再陵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吴再陵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本工作室将长期致力于省编中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并重点关注初中8年级教材的网站设计与制作部分内容的编写、使用及实施。并能配合省科技出版社、省教研室对教材的实践指导、教参、配套光盘和教学网站等进行开发与建设。并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和全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充分地沟通与交流,探讨教材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 教学中难点、关键及解决方法。还希望能够借助这个平台,征集教材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加以吸收和改进,使教材更完善、更科学、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王超信息技术港城名师工作室
王超信息技术港城名师工作室
王超信息技术港城名师工作室,是2011年连云港市教育局成立的28个港城名师工作室之一,也是唯一的信息技术学科名师工作室,旨在充分发挥学科指导作用,培养信息技术学科骨干团队,引领教师成长,引领学科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引领课改实验、研究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成功典范。并以论文、专著、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论坛、专题记录片等形式,面向全市推广,面向省内外开放,形成规模效益和社会效应。目前工作室成员涵盖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导师2人,专业组多个,培养优秀教师多人获省、市学科竞赛大奖,并有多人已成市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
史弘文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史弘文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本工作室将长期致力于对省编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并重点关注小学6年级教材“物联网技术”模块内容和初中7、8、9年级教材全部内容的编写、使用及实施。对于教材的配套资源,例如实践指导、教参、配套光盘和教学网站等的开发与建设也会开展定期的思考和讨论。同时还会对小学与初中教材中关于“物联网技术”模块内容的衔接问题进行专项研究,以及和“机器人技术”模块内容的有效整合等。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和全省广大的小学、初中信息技术一线教师进行充分地沟通与交流,力争将教材编写者的思想与意图尽可能地传递下去,同时也将教材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地收集上来,并加以吸收和利用,使我省的教材建设能良性地进行下去!
王蕾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王蕾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本工作室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工作。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工作: 1. 创客教学的资源开放工作:基于当前创客教学正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但相关的教学硬件和软件资料相对匮乏,并缺少在普通大班化教学的尝试与实证研究。本工作室以“面向未来的创客实证研究”为工作导向,全面实施我区范围内的创客教学工作尝试,预期从校本资源开发、教学组织管理、学件资源积累等多方面进行工作尝试。 2. 实体机器人的中小学教研工作: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学科的新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实体机器人的研究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我校率先进行了实体机器人进课堂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工作室拟拓展研究成果,将我校申请的国家级立项课题《实体型机器人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中的普及型实证研究》进行资源放大,带领工作室老师共同研究实验成果。 工作室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1. 教师发展助力计划:针对我区新教师的人数较多,教师培训任务任重道远,本工作室拟在此背景之下,进行教师发展的助力计划,在教学基本功、教学特色项目构建、新技术学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助力,帮助老师们尽快的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对于成熟性教师而言,教学基本功扎实,但新技术的领域往往有一定的滞后现象,本工作室拟帮助成熟性教师吸纳最新的教学技术手段为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教学岗位。 2. 中小学信息技术专项内容衔接计划: 针对当前新技术、程序编写等内容的实际情况,本工作室将开展初中校与小学校相关内容的衔接研究工作,拟从实体机器人进课堂、steam等领域进行有关教学内容、教材体系等方面的合作,以期形成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架构。 3. 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项目合作: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正在研制的情况,根据本人具有长期的高校合作经验,计划建立与南师大、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相关科系的合作研究,以期在师资培训、理论提升、学科建设等方面为我区的信息技术学科研训提供更多的支持。
陈宏斌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陈宏斌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目前工作室共有15名老师,他们有五人为盐城市学科带头人,其余人员均为教学能手,人员结构合理,有一定的梯度。每个人都获得过市级基本功或者优课的一等奖,七人获得过省级基本功或者优质课的一等奖。工作室每一位成员都参加了2015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有四位老师获得省优(小学信息技术没有部优),多人获得县市一等奖。 目前工作室成员都为25-40岁的中青年教师,他们精力充沛,在学校都是学科骨干,目前都处理上升通道,他们还都是盐城市陈宏斌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他们成立的QQ工作群,随时随地的相互学习,每学期定期组织一次线下大型研讨活动,每月至少组织一次线上的讨论活动。可以说工作室的成员已经成为盐城市信息技术学科的中坚力量。 工作室规则与机制 1. 坚持政策引导。坚持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引领下,开展好各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 2. 坚持教学研究。把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探索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素养,进一步加强教学交流研讨活动,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3. 坚持自我发展。切实抓好工作室各成员的自身发展,转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促进教师在专业素养、业务能力等方面有长足进步,促进更多的教师成名。 4. 坚持示范辐射。始终把培养和引领区域内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工作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养,实现教研成果一定范围内共享,为促进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 坚持考核评估。加强工作室日常活动的制度建设管理,增强工作室工作的服务意识,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工作室工作机制,使工作室的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韩孟江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韩孟江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本工作室旨在充分发挥学科指导作用,整合骨干教师与新教师,发挥各自特长,进行针对性培训,在教学基本功、教学特色项目构建、新技术学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助力,帮助新老师们尽快的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并与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相关科系的合作研究,以期在师资培训、理论提升、学科建设等方面为信息技术学科研训提供更多的支持。开展工作室教师的优秀示范课和公开课,形成相关教学论文和案例集合。工作室拟拓展研究成果,吸引更多成员进行研究,进行资源放大,带领工作室老师共同研究实验成果。工作室研究方向: 1. 新技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案例研究:新技术层出不穷,但与信息技术课堂的落地实施方面还有不少的距离,相关的教学资料与教学实施案例相对匮乏,而信息技术课堂应该培养的是能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故应较好较快地让学生能学习新技术,并能使用新技术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工作室以“新技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案例研究”为工作中心,研究相关新技术及其应用,预期从校本资源开发、教学组织管理、学件资源积累等多方面进行工作尝试。 2. 主题教学在信息技术课堂实施的研究: 主题教学与基于问题的教学、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在基本理念上是一致的,都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转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主题的教学:呈现主题,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研究、设计,完成作品,强调获得最终的结果,注重在项目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工作室拟拓展研究成果,吸引更多成员进行研究,进行资源放大,带领工作室老师共同研究实验成果。
江榕春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江榕春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本工作室长期致力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范式研究,在实践中厘清核心素养的内涵和外延,探究培养计算思维的有效途径。根据学科特点,重点研究理论课、信息加工课、作品评价课、程序设计课等课型范式,在研究的同时注意积累和反思,将教学范式研究课录像和教学设计、教学资源上传工作室平台,向全省推广,以期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研究,不断深化研究,让师生从中获益。
胡益兵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胡益兵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室
本工作室长期致力于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学与管理,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手段、教育信息化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moodle平台搭建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linux服务器应用等。近年来还不断跟踪研究3D打印APP编程等新技术、探索将新技术引进学校课堂教学,努力种好试验田。在并不断研究的同时注意积累与反思,将成熟的研究成果开发成一个一个的网络课程发布在moodle平台和师训平台上,努力向更多的学生和老师进行推广,在分享成果的同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研究,不断深化认识,以期望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
联系我们
025-83657896
南京市鼓楼区中央路165号出版大厦C座12楼
关于我们
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16
苏ICP备12051994号-12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配套教学平台All Right Reserved
苏公网安备 32010602010165号